亚马逊低调入驻天猫,似乎并不想声张,可还是被细心的观察人士发现了。尽管过去几年陆续有当当、国美、1号店入驻天猫的案例,不过这一次世界前“首大”电商平台亚马逊入驻今日最大电商平台,引发的关注还是大得多,由于双方缄默以对,也留下了一些悬念。
悬念1、这是总部意志,亚马逊中国是否成弃儿?
亚马逊此前在天猫有一个名为“Kindle官方旗舰店”的品牌店,售卖Kindle系列电子书阅读器、平板等产品。因为品类稀少,对亚马逊的品牌、亚马逊中国的模式不会构成冲击。这一次亚马逊直接入驻天猫,虽然当前品类只是海外直采,但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。
2013年6月,新浪科技崔西曾报道,亚马逊全球BD负责人推动中国区负责人曾与天猫高层密会沟通,主要内容是探讨亚马逊与天猫合作及进驻的可能性,当时说此一合作由亚马逊全球直接沟通,总部牵头洽谈此事,意味着亚马逊全球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,现在则有媒体报道提及,此时由亚马逊CEO贝索斯亲自推动。显然,这是亚马逊总部的意志。
这似乎并非亚马逊中国想要的结果。大家选择去天猫选购亚马逊的优势品类产品,亚马逊中国的竞争优势在哪里?就在双十一期间,亚马逊中国应对阿里海外购的策略便是海外购物节,亚中高管称对结果十分满意,似乎还在做最后的努力,向总部证明亚中实力。到了2月却悄悄入驻当时要狙击的敌人,含笑泯恩仇的结局来得太快了点。如果日后亚马逊旗舰店上架更多SKU,亚马逊中国何去何从?
悬念2、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甜蜜期会持续多久?
在阿里巴巴上市宣布启动国际化战略之前,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。一是双方在模式上有本质区别,亚马逊自营B2C为主,跟京东一样都相当于超市,更擅长供应链,阿里则是B2C平台,相当于万达地产。二是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只有1.5%(截至2014年6月),天猫商城占B2C网络零售市场的57.4%,并不在一个量级竞争。一个立足全球市场,一个聚焦中国市场,并无冲突。
2014年9月,随着阿里巴巴上市,火药味浓烈起来。亚马逊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一直雄踞全球最大电商平台,旋即被市值2000亿美金的阿里反超,名次的变化,暗含着双方在资本市场的交锋,两者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争夺着投资者。更大的冲突来自于阿里巴巴全球化的野心。现在,阿里真正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京东,而是亚马逊和EBay。因为,阿里想要走出去,这有两个意思,一是帮助中国人更便捷地购买海外产品,二是帮助中国商家把产品直接卖给海外终端用户。
双十一全球上百个国家参与、英国威廉王子来华推介英国品牌、在多个国家举办设计周、投资新加坡邮政,阿里在上市之后国际化动作频繁。一名接近亚马逊中国人士更是向我透露,亚马逊有一个不归属于亚马逊中国的团队,负责狙击阿里的国际化,拉拢中国卖家入驻亚马逊全球。因为今天不拉拢他们,明天他们就在天猫卖货到海外,与亚马逊竞争。两家的竞争正在趋于激烈,未来全球电商必将是“AA大战”。
在阿里上市当天马云接受采访时曾表示,不排除会和亚马逊设立合资公司,共同服务中小企业。阿里需要学习其供应链、走出全球;亚马逊需要借助阿里这颗中国大树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,在共同利益驱使下,双方现在走到一起,但又能坚持多久呢?
悬念3、京东会不会是下一个入驻天猫的B2C自营电商?
亚马逊与阿里巴巴的牵手说明了两点,一是没有永远的敌人;二是自营B2C入驻B2C平台,已是大势。众所周知的案例是,当当、国美和1号店便已入驻天猫,更有意思的是,国美还入驻了当当。“入驻”,正在成为电商合作的主流方式。看上去是到对方地盘开一个店,实际是要获取对方的流量、用户和订单,代价则是租金、广告费、交易费,以及话语权。更重要的是,就算能够获得别人的流量填饱肚子,但却必须遵守其游戏规则,被卡住脖子,渠道为王。
即便有诸多代价,各大垂直自营B2C对天猫纷纷缴械,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利益。在当当、国美、1号店们有精力考虑未来是否会被控制之前,它们需要活下去,或者做起来。李国庆在当当入驻天猫时的比喻可谓生动:“人家在人流热闹的商业街上搞一个商业地产,我们就是卖商品的,当然要进驻了。再说租金也不贵。”阿里已经占据了热闹地盘了(用户量),建设了支付宝、阿里妈妈等基础设施,卖东西的早看清、早低头、早实惠。阿里巴巴不是卖东西的,而是做基础设施的,与自营B2C平台本质上存在合作机会。
我的问题是,京东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入驻者?现在谁都会觉得没有可能。不过看看京东财报,2014年,亏损50亿人民币,是上一年的十倍。何时盈利尚未可知,流量成本高企不下,2014年销售成本1016亿元同比增长63%,主要是流量采买成本,阿里拥有的正是流量,尤其是在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还会拥有京东不具备的海外流量,这些未来对京东诱惑只会越来越多。京东的优势是供应链和物流,这与阿里存在互补之处。因此,看看亚马逊旗舰店,未来京东入驻天猫是否也会成为可能?
转载请注明:六特网 » 亚马逊入驻天猫,留下的三大悬念